尽管中国对周边国家仁至义尽,但很多时候,受恩者的表现不那么配合,使施恩者力图永久握有的道德优势大打折扣。
据媒体报道,韩国国内正掀起一股‘正名‘的文化潮流。汉城市政府积极研拟将建都600年的‘汉城‘更改为接近韩语发音seoul的新汉字名称‘首坞尔‘,部分学者主张也应一并将流经汉城的汉江易名为‘韩江‘。目前韩国已将‘汉医‘这一行业,更名为民族本位的‘韩医‘。联系到韩国史学界正在为把中国古代边疆地区的‘高句丽‘古国历史作为朝鲜历史的一部分而与中国史学家大打笔墨官司的事件,可以得出结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向在对华关系方面谨慎从事的韩国做出这种令人不胜其烦却又无伤大雅的举动,这表明中国或多或少地成为了韩国民族自豪感与自尊心寻求平衡与补偿的对象。
与朝鲜的特殊意识形态高压相适应,作为僵硬严厉的特殊国家主义体制组成部分的民族主义相比,韩国的民族主义主要表现为在有一定自由限度的普通国家体制下作为公共政治的民族主义运动与民间自发的民族主义情感。政府的主导作用比较隐蔽,其作风稳健,手法多样,但是其持续也特别持久。韩国民族主义尤其是那种民间自发的民族主义情感的矛头指向何处是个很有趣的问题。是指望以某种方式统一朝鲜半岛?还是打算驱逐美国占领军恢复独立?是指望向日本讨还当年的血债?还是针对中国发泄在不管是在历史事实还是在历史想象中受到的侮辱?
与前三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相比,向中国这个温和的巨人进行精神上的挑衅似乎是韩国人最安全、最合理和最经济有效的选择了。事实上,早在中韩建交的初期,因为中国廉价商品大举进入韩国市场,挤占了韩国商品的市场份额,威胁到了一部分韩国人的生计,韩国媒体就大大地鼓吹了一番‘中国威胁论‘,连大街上的小贩在叫卖商品时都吆喝——绝对不卖中国货!
朝鲜民族在历史上一贯以极为强硬的手段保持着事实上的独立地位,同时对大国(主要指中国)也保持着极为恭敬的态度以获得和平的国际环境,这种民族精神上的二元分裂已经成为朝鲜民族的一个特征。二十世纪初,朝鲜被日本强行合并。二战后日本帝国战败,朝鲜光复后又发生了内战。朝鲜半岛南北分治后,韩国处在美军的占领管制之下。因此反美、反日与争取民主运动成为二十世纪下半叶韩国国民运动的三大主题。但是,日本的经济奇迹是韩国的榜样,韩国人在经济和技术方面模仿和学习最多的就是日本人,而韩国之所以能实现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与美国善意成全是分不开的。‘亲不间疏,先不僭后‘,与美日韩三国同盟这个客观的利害关系相比,中国与韩国的亲密关系就显得不那么亲密了。
‘积疏生憎,积憎生非,积非生恶,情苟恶之,则不自觉心之外之,口之毁之也。‘虽然古代中国曾经给予了朝鲜最大的恩惠,但是两个国家间利害关系的变化将直接导致两国国民间思想感情的变化。对于韩国人来说,时过境迁,记忆依旧,往日恭顺的纪录是今日屈辱的源泉,因此任何一点有着臣服意味的蛛丝马迹都必须彻底清除。中国人与韩国人同本着礼尚往来和文过饰非的作风,都拥有那种死要面子的‘知耻型文化‘的人格。于是乎,那些鸡毛蒜皮的历史恩怨便成为了国家之间人情债的道具,剪不断,理还乱,爱恨交加,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中国人看来,尽管中国对周边国家仁至义尽,但很多时候,受恩者的表现不那么配合,使施恩者力图永久握有的道德优势大打折扣。这并不奇怪,忘恩负义是一切国家的权利,不依不饶则是小国的特权。中国人一贯同情弱者,一向有着施恩天下和教化众生的良好意愿。但是在近现代世界历史上,中国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弱者。作为弱者,中国人是很有必要如韩国人一样斤斤计较和不依不饶的。也许中国本身的地大物博、悠久的历史与辉煌的古代文明能够支撑某种大国心态,但是韩国人明白他们没有这样的优势,因此他们内部才显得那么团结一心、一致对外。而这种境界,又是中国人梦寐以求而未能企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