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尧世先生宣读论文
——向第五届海峡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进一言
王 序
汉字的第一次解放,发生在九百多年前。宋朝的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1041-1048)。在毕升以前,印书使用雕版,将书的内容,整页刻在印版上。刻好的雕版,只能印这本书。印别的书,就要另刻雕版,费工费时,由此可知,当时印书困难,书籍稀少,有书可读的人当然也少,识字者只是极少数文化人。中国文化,在一般人的意识里,尚停留在口耳相传的状态。
毕升发明的活字版,由于制作材料及技术等原因,五百年后才被普遍应用,汉字才完成印刷上的第一次解放,开始走进千家万户。识字的人多了,汉字也才有全民化的意义。
一、汉字的第二次解放发生在字典和电脑里
汉字是美丽的,造字、造词的方法也很科学,但由于以下原因,汉字被误认为落后和不科学:
①汉字的检索不方便──从汉朝的许慎作《说文解字》(公元100年)以来,汉字有了部首检索法。过了1515年,明朝的梅膺祚编《字汇》(公元1615年),缩减部首数量(由540部归并为214部),并将各部首及内文按笔画排序,形成了汉字部首笔画检字法,沿用迄今将近500年,都未有进一步改进,汉字检索的不便,已经予人根深蒂固的印象,不能如西方拼音文字一般,可以按字母顺序检索,所以被认为不科学。
②汉字的打字不方便──西方文明东渐,中国人看到西方人的打字机,小巧轻便,也模仿制作中文打字机,但始终无法脱出活字版的格局,不但无法如英文打字机那么小巧,使用更是不便,所以又被认为汉字不科学。
③汉字输入电脑不便──电脑的发明,挽救了汉字,如今再也不必使用笨重的中文打字机。但是汉字如何进入电脑,又是一个难题,各种方法纷纷出现,目的都是在追求汉字的第二次解放(将汉字分解为部件(称[字元]更合适),在电脑里用部件组成字码,再由字码找到相对的汉字。或者用字音的方法,组成字码,再由字码找到相对的汉字。但无论用字形或字音,方法仍然艰涩,需要继续研究改进。
以上三种不方便,第②种已时过境迁,但①、③两种不方便,前者是悬了将近两千年的老难题,后者是跨世纪的新难题,都待现在的中国人去解决。
二、汉字在字典和电脑里,需要更好的检索和输入方法
在民国及解放初期,一些关心汉字的知识分子,为汉字设计了标音的符号,使汉字的读音,脱离了切音的不便与不准,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这样的符号,现在使用中的有两套:①在台湾地区使用的[注音符号]、②在大陆地区使用的[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和[注音符号],都是经过官府公布,并在教育系统推广的国民基础教育内容,有庞大的和源源不断的群众基础。因为汉字检索不便,于是有人把它放进字典,作为检索方法。又因为汉字输入电脑不便,于是又把它放进电脑,作为汉字输入方法。随着教育部门的推动,不论大陆和台湾,用[字音]检索汉字和输入电脑,已经成为时下的主流方法。从表面上看起来,汉字的检索和输入电脑的问题,已经圆满解决,社会上多数人也都这样以为。
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字典里:不知道某字读音,想查字典,不能用[字音]去查,于是不能不将[部首笔画]列为备用方法。一本字典,两种检索方法,每一种都是半调子,说明了汉字检索的问题,并没有合理解决。汉字需要更好的检索方法。
在电脑里:同样的,不知道读音的字,无法用[字音]输入;知道读音的字,又因为同音字太多(汉字的天性),字字需要选择,使用电脑的效率大大降低。虽然电脑的高频优先技术,可以缓解同音字选择的麻烦,但这样的做法,毕竟是舍本逐末,无法解决问题。因循现状,不利于汉字的长期发展。汉字需要更好的输入方法。
三、用宏观的本质分析,看汉字的第二次解放
用宏观的高度看汉字,至少应该包括:①汉字的特性、②使用的工具、③使用者(人)的特性等三个方面。
①从汉字的特性看,汉字是[以形表意]的方块字,为当世所独有。汉字的[字形]与[字音]并不一一对应,而是一(音)对多(字)的对应,与拼音文字完全不同,不适合用[字音]检索或输入电脑。回归[字形]检输方法,才符合汉字的特性。
②从使用的工具看,汉字输入电脑,必须使用标准英文键盘。[汉语拼音]在这方面优于[注音符号]。再从本质看,[汉语拼音]是借用英文字母的读音,来标注汉字的读音(有小幅修改),可定位为[中英谐音],或简称[中谐英]。工具是合了,但有勃汉字的特性(如说明①)。
③从使用者(人)的角度来看,中国人传统的汉字文化,对汉字有特殊的感觉和感情,看汉字,依赖眼睛,远多于依赖耳朵,汉字[以形为主]的特性不可动摇。
有了以上三点基本认识,可以清楚的看出,要让汉字在字典和电脑里活起来,需要较好的用[字形]的方法。
四、从汉字的发展轨迹,找到了第二次解放的方向
[要让汉字在字典和电脑里活起来,需要较好的用[字形]的方法],对于这样的观点,很多人是认同的。于是有很多人在这一方面努力,而且有了一些成果。
这类方法中,出现较早,有一定用户基础的,在大陆有
[仓颉码]问世的时间略早于[五笔字型],他把汉字常用字根纳入天体[日、月]、五行[金、木、水、火、土]及人身[人、心、手、口]等类别,对应于键盘上的英文字母,如:[日=a、月=b、金=c、木=d、水=e、火=f、土=g…]等,制成口诀,教人去背,再赋以取码规则,便可输入汉字。
[五笔字型]则将英文键盘视为座标方格,将汉字字根,依笔型分为五类,将键盘划成五区,套到英文字母键上,如:第一区[工=a、木=s、大=d、土=f、王=g]…等,同样制成口诀,教人去背,再赋以取码规则,便可输入汉字。
这两种方法在海峡两岸各占有一定的教育资源和市场份额,但因为难度偏高,社会大众并不普遍接受,这也为[字音]类方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分析这二种方法的特征,其源头都是汉字的字根,都要与英文字母对应,但对应的方法不同。由于对应的方法都是主观设定,没有客观的合理性,所以都需要利用口诀强记,正是它难度所在,更降低了汉字的品味,使汉字沦为粗俗口诀的产物,堂堂汉字,情何以堪。
然而汉字检输方法并未走到尽头。解铃还是系铃人,古人用[象形]和[形声]的方法造字,今人亦可用[象形]和[形声]的方法检输,这样的思路,为汉字检输方法的突破,带来了闪亮的曙光。
个人在长期研究(自1970年迄今)汉字检输方法中发现:许多汉字的字根,形状很像英文字母。如:[口=o、日=q、匸=c、凵=u、冂=m、尸=p、阝=b、卄=h、丷=v、乂=x、人=a、丨=i、亅=j、乚=l、丶=·、丿=/、冫=;]…等,这一有趣的客观现象,正是中英结合的天赐良缘,我们称它为[中英象形]或[中象英]。利用[中英象形]观念,可以使汉字的检索和输入方法完全一致,更重要的是,可以发挥[汉语拼音(中英谐音)]的长处,同时又弥补了它的缺陷。
把[中象英]和汉字[形声字]的观念结合在一起,输入一个汉字,不论简体或繁体,最多只需要[首、尾、音]
利用[首尾音]和[[中象英]的观念检输汉字,有三个显著的优点:①符合汉字以形为主的特性和基本造字原理,摆脱口诀强记的粗陋,提高汉字检输的品味。②[中英象形]符合英文键盘,使中西接轨,直觉自然,只要认识汉字,一看就会。符合世界潮流,使汉字更容易走向世界。③[首尾音]和[[中象英],[形声]双轨,可以弥补[中英谐音]单轨的不足和缺陷,不知读音的字能够检输,不知字形的字也能检输,一法通用,真正做到汉字检输没有障碍。
五、方法已具备,兴革在一念
要让汉字在字典和电脑里活起来,是当代中国人的心愿和责任。现在,这样的方法已经具备,如上一节说明。经过20多年的粹炼,技术也已经成熟。
但是人间社会,有很大的[习惯]势力,称为[窠臼观念],这股力量,充斥在社会各界,成为新生事物最大的阻力。有人相信[汉语拼音]用在汉字的检索和输入上,已经完美无缺,根本毋需其他方法。有人相信[五笔]和[仓颉]在海峡两岸各是唯一的名门正宗,其规则是不可置疑的[金科玉律]。反之,任何改进方案,都是骗人的异端邪说,要想插足,那怕只是请求[试一试],也是难上加难。除非你有官方的支撑,或庞大的经济能力,由媒体作为长期喉舌,才有可能慢慢纠正群众的习惯观念。作为个人研究者,虽甘愿耗尽毕生心力,对于这样的奥援,无疑是大旱中的天边云霓。
正因为如此,汉字优良检索方法的字典、词典,久久未能出现。电脑引进中国也已经超过30年,当初的dos操作系统,早已变成了windows xx,而且还不断在变。比尔盖兹因此变成了世界首富,可是,汉字输入方法,还是停留在早期出现的少数几种。不是那些方法已经尽善尽美,更不是后出的方法都不如前者,只是在万码奔腾中,所有改良的方法,都在[习惯]势力的氛围中,纷纷倒下,无一例外。
当然这不是一个进步社会应有的正常现象,有心人不会因此而停止努力,但愿在某一天,某一个场合,云开见日,使他的心血,能够贡献给社会,为促进可爱的中华汉字,尽一点微薄之力。
六、论坛获共识,建议振人心
为期两天的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已于
“共同建议”中指出,本届论坛以推进和深化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为主题。与会人士就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推进两岸文化产业合作、拓展两岸教育交流合作三项议题进行深入讨论,并举行了两岸经贸合作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贾庆林和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国共两党有关方面负责人、台湾其他党派、两岸文化界、教育界、经贸界等各界人士、专家学者500余人出席。两岸文化和教育主管部门人士作为特邀嘉宾和特邀专家出席了本届论坛。
“共同建议”表示,去年5月以来,两岸关系出现历史性机遇,取得重大积极进展,步入和平发展的正轨,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与期盼。在进一步密切两岸经贸关系的同时,积极加强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对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重要深远意义。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两岸的共同财富,是维系两岸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新形势下,应全面推进和深化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增进两岸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缔造中华民族的新时代。与会各界人士经过两天的研讨,提出六项共同建议,其中第一项与本文密切相关,转录如下:
(一)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①不断推进两岸在文化、艺术、宗教及民间信仰等各领域的交流合作。
②加强两岸在文化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共同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建立维护文化资产的沟通合作平台,切实保护好中华文化瑰宝。*
③共同促进中华文化创新,激发创造活力,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时代性。*
④鼓励两岸各地各有关机构加强文化交流,轮流举办或相互参加各种主题的文化节、艺术节等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协助台湾文艺团体参加上海世博会展演。
⑤支持两岸文化艺术机构、团体、院校和艺术家开展艺术教学、联合创作、互访巡演及合作演出、商业演出等交流合作。
⑥鼓励两岸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文物保护机构和文化研究机构开展多种形式交流和合作研究、联合办展等活动。*
⑦两岸使用的汉字属于同一系统。客观认识汉字在两岸使用的历史和现状,求同存异,逐步缩小差异,达成更多共识,使两岸民众在学习和使用方面更为便利。鼓励两岸民间合作编纂中华语文工具书。*
⑧支持两岸学者就术语和专有名词规范化、辞典编纂进行合作,推动异读词审音、电脑字库和词库、地名审音定字及繁、简字体转换软件等方面的合作。*
⑨支持制订有利于两岸文化交流的政策,简化相关行政手续,为交流合作营造良好的环境。
⑩发挥双方的优势,共同推动中华文化同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对话与交流,促进中华文化在全球传播。
注:本文前五段写于
为期两天的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已于
“共同建议”中指出,本届论坛以推进和深化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为主题。与会人士就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推进两岸文化产业合作、拓展两岸教育交流合作三项议题进行深入讨论,并举行了两岸经贸合作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贾庆林和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国共两党有关方面负责人、台湾其他党派、两岸文化界、教育界、经贸界等各界人士、专家学者500余人出席。两岸文化和教育主管部门人士作为特邀嘉宾和特邀专家出席了本届论坛。
“共同建议”表示,去年5月以来,两岸关系出现历史性机遇,取得重大积极进展,步入和平发展的正轨,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与期盼。在进一步密切两岸经贸关系的同时,积极加强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对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重要深远意义。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两岸的共同财富,是维系两岸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新形势下,应全面推进和深化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增进两岸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缔造中华民族的新时代。与会各界人士经过两天的研讨,提出六项共同建议,其中第一项与本文密切相关,转录如下:
2009.7.13
作者自我介绍:
本文作者王序(尧世),浙江舟山人,出生于上海,成长于台湾。台湾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淡江大学管理硕士,历任高中及大学教职。由于热爱汉字,1970年起长期研究汉字检索和输入电脑的方法,所发明的[中英象形码]为世界首创,1990年获大陆发明专利。不计个人得失,疾志为改良汉字检输现况尽最大的心和力。详细信息和软件下载,请登录 ;联系电话:021-62802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