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一)关于偏旁
按传统说法,汉字从独体字发展到合体字便产生了偏旁。每个合体字至少由两个偏旁组成。因为汉字大部分是左右结构,故左边称偏,右边称旁。后来人们习惯于将左右上下不同部位都统称偏旁。④现代以来,有很多学者对汉字偏旁进行了论述和解释,现选择较有代表性的几种意见简介如下:
叶长青(1927)对“偏旁”的解释是:“谓字之上下左右四方也。苏轼诗:‘强寻偏旁推点画。’程俱诗:‘我愧非子云,文书昧偏旁。’”这样的解释自然是比较模糊的。林沄(1986)认为:“(偏旁)是泛指一切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构字单位。举例来说,‘召’是可以分析为刀和口这两个最基本的构字单位的,刀和口当然都是偏旁。但在招、昭、诏、苕等字中,‘召’是作为一个整体承担音符的职能,所以‘召’也是偏旁。……把汉字分析为偏旁,是按汉字原有的结构来研究汉字,因而是合乎实际的,是科学的。既然众多的文字都是由数量少得多的偏旁构成的,在考察字形演变时,首先考察各个偏旁的形体演变,无疑是提纲挈领的好办法。”林先生这里所说的“相对独立性的构字单位”究竟如何理解?是否凡是相对独立的成分都可视为偏旁?显然,这样的表述还不够清晰和明确。迟永长(1990)比较了现代汉字偏旁和小篆形体偏旁(他称之为传统偏旁),认为二者存在着两点明显的区别:(1)传统偏旁都能独立成字,都具有表意或表音功能;现代汉字偏旁有许多已不能独立成字,多数表意不清,表音不准,或根本不表音也不表意。(2)传统偏旁包含形旁和声旁两部分;现代汉字偏旁包含形旁、声旁和记号三部分。考察汉字偏旁时,将传统汉字偏旁与现代汉字偏旁分别对待无疑是个好办法。李大遂(1993)这样解释“偏旁”:“合体字中介于笔画和整字之间的结构单位。”这个解释比较模糊,没有很严格地把偏旁、部件等这些中间层次的结构单位区别开来。高家莺等(1993)在《现代汉字学》中说:“过去分析汉字,有一种传统的方法,就是把许多合体字分析为两个相离的部分,这两部分就叫偏旁。例如‘沐’字有‘氵’‘木’两个偏旁,‘花’字有‘艹’‘化’两个偏旁,‘圆’字有‘囗’‘员’两个偏旁。”并且给“偏旁”下了这样的定义:“可见,偏旁就是用二分法对合体字进行一次切分而获得的结构单位。”
从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学术界对“偏旁”还没有一个十分统一的认识。其分歧主要在于:(1)偏旁的相对独立性究竟如何理解?(2)现代汉字中那些既不表音,又不表意的直接构字单位是否应当包括在偏旁范畴之内?综合多数学者的意见,并根据人们运用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偏旁这个概念首先应当定位为构成合体字的直接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它应是对汉字进行一次切分后得到的结构单位;其次,考察汉字偏旁这个概念时,不能绕开现代汉字,只论传统汉字的偏旁。因此,我们认为下这样的定义可能比较合适:构成合体字的直接组成单位,一般包括意符和音符,在现代汉字中也包括非表音表意的记号。相同的偏旁因排列组合的不同可以构成不同的字。
(二)关于部首
从东汉到现代,部首从含义到数量都发生了相当的变化。南朝顾野王撰《玉篇》,对《说文》部首进行了增删改易,立542部首。变化最大的是明代梅膺祚所撰《字汇》,此书从部首到正文均改用楷体,部首的含义明显不同于传统的《说文》,数量也省减归并为214部。其后的《康熙字典》、《辞源》、《辞海》等都沿承《字汇》,部首均为214部。
现在的《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共设部首189个,其中有50多个现已不能独立成字。如果现在仍然还用“部首是具有字形归类作用的偏旁,是字书中各部的首字。” “汉语字典里属于同一偏旁的部目。”⑤这样的定义去解释现代汉字的部首概念,显然与实际情况相悖,连字(甚至于偏旁)都不是,也就谈不上“首字”。有鉴于此,有学者给现代汉字的部首定义为:“部首是字书和词典中用来统辖一组字的构字成分。它们可以是笔画,也可以是成字或不成字的构字部件。”⑥如此,单笔部首和那50多个不成字的构字成分就都可以进入到部首概念里面了。
近年来,有许多研究者已经注意到部首概念含义所发生的变化,在给部首定义时也采取了类似这样的观点。如李恩江(1993)说:“部首是字书编纂中使用的概念,若干字共有某一构造成分,则归为一部,编书时就让共有的构造成分打头,因称部首。”《实用中国语言学词典》“部首”条:“按照字形结构,将含有相同部分的字归为一部,使汉字分别部居,不相杂厕,其相同部分列于该部之首,是为部首。”《语言学百科词典》“部首”条:“文字学用语。从繁多的汉字形体结构中,分析归纳出某些相同的笔画构件,分别部类列于其统属字之首,称作部首,以为查检汉字的依据。”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部首”是字书词典编纂中所使用的概念,给“部首”定义时,必须抓住它按照字形结构特点,给汉字进行归类的本质特征,从字典辞书的实际使用情况来看,特别是从现代汉字大角度看,它可以是成字的,也可以是不成字的。所以,我们给“部首”确定了这样的定义:汉语字典中按照字形结构,将含有相同部分的汉字分别归类而确定的字类标目。它们可以是笔画,也可以是成字或不成字的部件。
(三)关于部件
多年来,先后有许多学者对汉字的部件问题进行过研究,提出了十多个关于部件的定义。这些看起来十分纷乱的意见,主要是由于在以下几个问题上存在分歧而造成的。第一,单笔画是否属于部件。在这个问题上学者间的分歧比较大。苏培成、费锦昌等认为单笔画也可能作为部件。苏培成(1994)说:“有的笔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部件,这时笔画和部件所指相同。最明显的是‘一’和‘乙’。这两个字都是由单部件构成的独体字,‘一’和‘乙’是部件,也是笔画。除了‘一’和‘乙’之外,处于分离状态的横、竖、撇、折,也单独构成部件。”费锦昌(1996)主张:“从现代汉字字形的实际出发,把在字形中占有相对独立地位的单一笔画也定为可以切分的部件,不妨称之为‘单笔部件’。”然而,傅永和、晓东等却不承认单笔画是部件。傅永和(1991)说:“部件是构成合体字的最小笔画结构单位,其下限必须大于基本笔画,上限小于复合偏旁。”晓东(1993)认为:“我们可以规定:部件的下限必须大于基本笔画(无论是横笔还是其他笔画一律不算部件),部件只是指笔画的组合单位。‘旦、旧、蒙、孔’等字,都是由部件与笔画共同构成的字。”第二,部件是否有层次性。很多学者认为部件有不同的层级,如高家莺等(1993)认为:“部件是对汉字进行一次或多次分解后得到的基本结构单位。”但也有学者认为部件的“上限小于复合偏旁”,这样就把小于整字的部件组合排除在外,实际上对汉字字形的分析并没有好处。第三,部件是否一定成字。有学者将“部件”理解成有音、有义的“对汉字进行结构分析的最后的最小的单位”,即认为应当是成字的。但大多数学者认为部件中除了成字的部件外,还应当包括大量非成字的部件。这一点基本上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综合多数学者的意见,我们认为,从其存在的形式看,汉字的部件应当是一个独立的书写单位,是相对独立的笔画结构块,一般来说,它应当大于基本笔画,即由两个以上(含两笔)笔画组合而成;从其功能上看,部件具有组配汉字的能力,并不一定都具有音、义,成字的部件固然有音义,一些不成字的部件,包括特殊部件(构字率是1的部件),如“临”字的右下角,“所”字的左偏旁,“伞”字的下半部分等等,则其音义就无从谈起;从部件切分的方式来看,存在着平面切分和层次切分两种情况。平面切分指一次切分出基础部件,层次切分指逐层切分,最后得到基础部件。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部件可划分出不同的下位概念:以部件是否独立成字为标准,可将部件划分为成字部件和非字部件;根据部件是否具有可分性,可以将其分为基础部件和合成部件。⑦所谓成字部件,就是能够独立成字的部件;所谓非字部件,就是只能依附于其他部件来体现构形意图,不能独立成字的部件。所谓基础部件,就是最小的不能再拆分的部件;所谓合成部件,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础部件组合成的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