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汉字书同文与汉字易读化(一)-wepoker官网

[日期:2021-07-25] 来源:  作者: [字体: ]

汉字书同文与汉字易读化(一)

周南祥      

 

汉字需要统一化,需要书同文,这是最起码的。但是光这样还是不够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需要易读化。

为什么要易读化?这就需要从文字的产生谈起。

人类从产生语音到用文字记录语音,走过曲折漫长的道路。

为音而形--文字难读的起因

人类祖先在劳动中,口中会发出一定的声音。口中发出的一定声音与一定意义相结合,产生有音语言--语音。人类祖先依靠一定的手势、依靠记忆和有限的语音口耳交际相授,互相交际,表达自己的语意,这就是口头表达,即语音表达。用于口头表达的语音有音而无形。

语音受到时间、空间限制。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化,仅仅依靠口耳相授和记忆,不能满足需要。为了突破时间、空间限制,人们开始寻找辅助语言,把语音记录下来交际或备忘。记录语音最好的办法是录音。录音机录了语音,重新播放出来,人们就能够知道其传达的语意。但是古代没有录音机,没有办法记录语音。人类最初利用实物或结绳,把语音所涉及的事物用实物或结绳记录,这就是实物记事、结绳记事。不过语音所涉及的事物太多了,每一样都用实物或结绳记录太不方便,而且不易保存,又因为语音是抽象、无形的,只有语音所表示的事物是具体、有形的,于是就描摹语音所表示的事物的形状,使用工具在物体上把语音所涉及的事物依样画下来即用描形法表示,这就是图画记事。图画比较复杂,每一样都用图画画下来很不方便。后来逐渐把图画简单化,只保留事物主要特征,只求几分相似,即用象形法,用略带与事物几分相似的图符表示,这就是象形记事。象形图符固定化,系统化,慢慢形成了一定数量的文字。这些文字与所表示的事物形状很相像,被称为象形文字。起初,人类不知道把语言分段,象形文字表示的是一段语意,写下来的文字难于阅读。后来知道,语言是一个个语词连接起来的,于是开始以语词为单位创造文字。语词在口头上表现为语音、词音,书面上表现为文字。这样,语音就可以凭借文字记录和再现。

象形文字结构还是太复杂,不便于书写和记忆,于是不断简化,慢慢就与事物的形状愈来愈远,有的就不再象形,成为只保留事物印记的记形文字。需要记录的事物是无限的,创造无限的不同的新象形或新记形文字文字十分困难,而且难免会有雷同字形,抽象、复杂的语意也很难用象形文字或记形文字表示。为了表示比较抽象、复杂的概念,有的在原有文字基础上加代表附加意思的符号表示新意思,这就产生指事字。还有一些抽象概念用几个象形文字合在一起表示新的意义,这就产生会意字。组成指事字、会意字的主要部分,其实不再是字,是组字的部件即表意符号--意符,指事字中代表附加意思的符号是代符。这就出现创造文字的新办法--指事法、会意法。

人类使用上述办法创造和组成大批文字。这些文字使无形易消的语音有了形的存在,使人类有了第二种表达—书面表达,即文字表达。用于书面表达的文字有形而无音,需要读出字音才能转换为语音。

文字的产生使人类成功实现了语音到文字的转换,表达手段增加,表达能力大大增强,不但能够利用语音进行口头表达,还能利用文字进行书面表达。人类通过记录了语音、语意的文字就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互相交际,并且可以流传。

人类最初是为了记录语音而去描形、象形、记形,从而创造出大批字形,这就是为音而形。文字象形时,一些熟悉的事物,大家看到象形文字就能够根据形象很快叫出名称,即读出字音,再现语音知道语意。但是随着文字距离事物形状愈来愈远、文字数量越来越多,文字本身没有标音成分,很多字音就很难记,文字就变得难读了。

为形而音--文字向易读化发展的一步

后来人们在指称事物或人物时,发现有些音是相同的,于是开始借用某些字的音指称事物,这就有了假借。假借的字只用其音,不用其意。人类开始假借某些字的音记录语音。遇到相同的音,就用假借字记录。但是在很长时间,人类没有单独使用假借字记录语音,因为不同事物会有同音现象,所以就加另一个表示语意或语意范围的字组成组合字以示区别。这种组合字里面的假借表示语音,所加的另一个字表示语意或语意范围。这些假借字就成为新字的一部分,成为表音符号-音符,表语意或语意范围的字也成为新字的一部分,成为意符或类符。这就出现创造文字的又一新办法--意音法,出现意音字。意音字的出现,标志着文字走向为形而音阶段,为了认读象(记)形文字设置音符。音符成为象(记)形文字的标音工具,成为象(记)形文字的读音依据,文字向易读化前进了一大步。

意音法发明以后,人类不再需要创造新的象(记)形文字,只要利用原有象(记)形文字作为音符与意符,进行不同组合就可以表示新的意思。这样,创造新的文字就大大方便起来,意音字数量就迅速增加。因为需要用文字记录的东西是繁多的,故文字的数量也就非常繁多(有的地区的文字数量达到几百、几千、几万)。

指事字、会意字、意音字的主要组成部分都是象(记)形文字。需要用象(记)形文字记录的事物有些是很复杂的,故很多象(记)形文字笔画繁多,结构很复杂。利用指事法、会意法、意音法造字,在原有象(记)形文字基础上添加笔画非常繁多的代符、类符或笔画非常繁多的意符、笔画也非常繁多的音符,使文字笔画更加繁多(很多文字的笔画达到1030笔),结构更加复杂。

想要记录语音,首先需要学会书写文字,每次学习书写的过程是非常艰难的过程。学会书写文字后,用复杂的文字记录语音,每次记录的过程也是非常艰难的过程。

想要再现语音,就需要学习文字的发音,每次学习发音的过程也是非常艰难的过程。学会文字的发音后,阅读文章再现复杂的文字记录的语音的过程也是非常艰难的过程。阅读文章,还要了解文字记录的语意,了解、记住文字记录的语意的过程也是非常艰难的过程。

很多文字与语音缺少联系,更使记录语音和识读语音难上加难。即使是意音字,因为最初的音符大都是音节符,不灵活不准确,对文字的识读帮助还是有限的。学习结构复杂、数量繁多的文字,书写结构复杂、数量繁多的文字记录语音,识读结构复杂、数量繁多的文字再现语音,只有很少的人能够做到。

学习掌握这样的文字、识读这样的文字、书写这样的文字如此艰难,迫使人类不断探索新的办法,继续向易读化、易写化前进。

为音而音--文字向易读化发展的又一步

使用多音节语言的地区在摸索中,在方便识读、方便书写方面首先取得进展。

在包括两河流域的中东,古人使用的是多音节语言,多音节语言的1个意音字就是1个词,是1个多音节的词,表示1个概念。在这些地区,人们与其他民族混合居住过程中,经常需要指称其他民族人的姓名和词汇。这些民族的姓名和词汇也是多音节的,故他们经常需要表意字的读音表示他们不理解的人的姓名和词汇,这些表示外族语言的表意字自然而然地演化成只用其音不用其意的表音符号(简称音符)。经常使用表音符号即音符表示外族名字和词汇,慢慢也用来表示本民族的名字和词汇。最初使用音节符,多音节语言辅音作用突出,元音往往被忽略,这些音节符实际上是辅音音符,有多辅音音符、单辅音音符。他们使用音符为词语标音,这样,1个字词就成为既有表示语意或语意范围的部分--意符或类符,又有表示语音的部分--音符的意音字词,音符的使用就普遍化了。但是因为意符或类符、音符都是象(记)形文字结构就更加复杂,书写更加麻烦。

这种文字被别的民族借用时,虽然同一事物可以使用同一象形(记)文字,但是读音是不同的。如何解决音的问题成为最大难题。有些人发现其音节符可以解决读音问题,但是自己民族语言的有些音无法用现成的音节符表示,于是就根据其原理创造一些新符号表示。他们发现多音节语词发生完全同音的现象很少,不添加意符、类符也不会混淆,于是在书写多音节意音字时就独立使用表音部分新音符,废弃了意符、类符,新音符就演变为可以独立使用的文字—表(记)音字了。他们只要把一个个表(记)音字组合起来,把他们语词的音表示出来,就可以表示他们想要表示的语意。最初的表(记)音字也是象(记)形文字,为了方便,慢慢简化,因为语音是有限的,文字数量也就大幅度精简,又 因为语音是抽象的,不必象形,结构就可以大幅度简化。最终就催生了结构简单、数量极少的纯表(记)音字。

纯表(记)音字的诞生标志着人类终于为记录语音找到比较简便的办法,走向为音而音。不必绕道通过为记录语音使用象(记)形文字,为识读象(记)形文字使用音符标示语音。文字向易记化、易读化、易写化又前进了一大步。

为音而形的主要文字

古代亚洲的两河流域、非洲的埃及、南亚的印度、南欧的希腊、东亚的中国、中美洲的墨西哥等地的人类为了记录语音初创了早期的为形而音的文字。

公元前35世纪,在两河流域,苏美尔人使用的象形文字已经发达。这种文字早期有2900多个,后来减少到600个。他们以一个好像事物形貌的图形表示一个事物,表示语音语意,产生原始表意字,例如太阳图形表示太阳。图形表示的语音一般是多音节的。后来由图形引申表意,发展为一个图形可以表示多种意义,例如太阳图形除了表示太阳,又表示一天,或者时间、天、神。又用指事法在表意字上加代表特定意义的代符组成新字指事字,又用会意法用几个图形合在一起表示新的意义,组成新字--会意字,表示抽象概念。如“眼”的图形加“水”的图形表示“哭”。组成新字的表意字成为意符。为了压写方便,后来曲线慢慢变成直线,长笔画变成短笔画,一部分笔画改成楔状,离事物形貌越来越远,成为只保留形貌印记的楔体记形文字,基本笔划有四种:横、竖、斜和折。字序从上而下改成从左向右,字符直立变成横卧。同字异音、同音异字很多。

公元前31世纪,埃及人使用的图形符号构成的象形文字已经发达这种图形符号有的表示事物,如画一个虫的图形表示“虫”,有的表示行动,如一个手持木棒的图形表示“打”,有的表示抽象概念,如一个水瓶图形加上清水图形表示“新鲜”。 一个图形表示一个事物,但是表示多个音节,这就是最初的表意字。可以从左往右,也可以从右往左,从上往下,从边往中书写。

公元前23世纪,达罗毗涂人发明的印度象形文字有300多个图形符号,亦有几何图案。

公元前20世纪,希腊的克里特文明时期已进入铜器时代,也出现象形文字(尚未译解)。约前17至前16世纪可能因地震等原因而湮灭。

公元前16世纪,中国出现的甲骨文已经是相当成熟的象形文字,有3000-5000个。他们以一个好像事物形貌的图形表示一个事物,表示语意和语音,产生原始表意字。他们还用指事法在表意字上加代表特定意义的代符组成新字--指事字,又用会意法用几个表意字合在一起表示新的意义,组成新字会意字,表示抽象概念。这些表意字成为新字的一部分,成为意符。

公元前13世纪,墨西哥奥尔梅克人创造的文字尚未破解。公元3世纪玛雅象形文字, 800个图形符号组成,常用符号170个。

为形而音的主要文字

公元前30世纪以后,苏美尔人用楔体音节符号去书写与他们混居的阿卡德人和奴隶的名字以及阿卡德词汇,这些拼写外族语言的表意字自然而然地演化成音符,他们可以用其记录一些词语的发音。部分表意字可以与音符结合组成意音合成字,表意字本身只代表类别,没有发音,放在字前或字后,如神、山、鸟等,成为类别意符(简称类符)(一些学者把意音合成字中的类符称为定符)。

意音字和会意字、部分指事字是合成字。合成字由几个部分组成,成分有音符、意符、类符、代符(代表特定意义的符号)。组成有几种形式:或是意符代符(指事),或是意符意符(会意),或是音符音符(假借),或是类符音符及音符类符(意音)。一个词内的音符可以不止1同一个符号可以有多种用法,有时作意符,类符、有时作音符,有时作代符。同一个符号会有不同发音。

苏美尔音符的出现是人类用符号标示字词读音的最早尝试。苏美尔人利用这种音符解决多数合成字的读音。这种合成字往往1个或数个音符的读音加上类符来表示一个新概念,音符标示字词的发音,类符表示意义类别。音符跟随类符作为一个整体,组成1个字词,成套出现在文章中,属于字词内标音。由于单独表意字以及意符代符(指事)、意符意符(会意)组成的字是少数(这些字大多是常见的从小就知道名称的字,例如头、口等),带音符的合成字占多数,苏美尔人可以比较方便地使文字还原为语音。

古代两河流域居住着好多民族,中部是阿卡德人,其南是苏美尔人,其北是亚述人,其东北是埃兰人,再往东是加喜特人、胡里安人、古提人,再往东南是波斯人,波斯人南面是阿拉马人(后一部分迁入叙利亚,一部分迁入两河流域)、再往南是阿拉伯人,亚述人的北面是阿拉尔图人,再往北是赫梯人、吕底亚人,亚述人的西面是腓尼基人、迦南人、希伯来人。他们分操不同语系,苏美尔人操苏美尔语,埃兰人操埃兰语,阿卡德人、阿莫利人、腓尼基人、希伯来人、亚述人、迦勒底人、迦南人、阿拉马人、阿拉伯人操闪米特语,赫梯人、加喜特人、胡里安人、米底人、波斯人、吕底亚人操印欧语。不同语系的民族,特别是闪米特语各族,往往要借用苏美尔文字,借用过程中更多借用的是其字音。

公元前25世纪,征服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阿卡德人借用苏美尔文楔体文字作为阿卡德楔体文字,借用苏美尔文字表示阿卡德语的发音。由于语言特点各不同,表示苏美尔语音的楔体音节文字并不能完美地表达阿卡德语的各种辅音,这使阿卡德文字不能十分精确地表达阿卡德语的语言。有些文字同时表示几个近似的辅音音值,非母语者需要分析判断才能读出正确的词。阿卡德语楔体文字虽然把一批表意字变成较为固定的音节符,并用它们拼写语言,成为他们的音符,但是文字中仍然大量使用苏美尔表意字和表示阿卡德语意范畴的苏美尔类符,成为既用表示音节的音符拼写语音,又用类指示语意范围的混用文字。公元20世纪后半叶,阿卡德文字成为近东各国书信往来中通用的外交语言文字。

公元前19世纪,统治两河流域的阿莫利人建立古巴比伦,巴比伦人把苏美尔人的文字简化整理成为600多个基本文字(半数为常用),成为巴比伦的楔体文字,组成一切词语。这种文字从表示实物或概念的能够表示声音的表意字进而成为脱离原有意义的表示语音的表音字,发展了假借和表音功能。每个字代表一个音节,是音节文字。音节以辅音为中心。要表示不同音节就要不断发明新的字。音节符与意符结合使用。

公元前17世纪,喀西特人建立中巴比伦,继承这个传统。

公元前14世纪,统治两河流域的亚述人,把巴比伦楔体文字简化,用大约570个基本字组成一切词语,其中300个常用,形成一套音节符,其中有元音音符。音节符与意符结合使用。这时楔体文字成为中东的国际文字。

公元前13世纪,原来有自己文字的埃兰人一度侵入两河流域,采用巴比伦楔体文字并演化出埃兰楔体文字,他们大胆简化,只保留少数表意字和意符,113个文字中的80个为音符。

公元前7世纪,迦勒底人征服两河流域建立新巴比伦王国,恢复使用原来楔体文字。这时,阿拉马语文成为两河流域、叙利亚、波斯的通用语文,成为从埃及经小亚细亚到印度的国际商道的通商语文。

公元前6世纪波斯占领两河流域,取阿拉马文字原理,使用楔体文字形式创制41个波斯楔体文字。

公元前5世纪,阿拉马语取代卡阿卡德语成为西亚官方语言,两河流域大量阿拉马居民开始使用字母文字。楔体文字开始被简单、明确的阿拉马字母文字所代替。

公元前3世纪,楔体文字最后一次复兴。

公元1世纪,罗马统治时期两河流域楔体文字退出历史舞台。

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侵入两河流域,阿拉伯字母成为两河流域通用文字。

 

公元前30世纪开始,埃及人在与使用不同语言的各民族混合居住过程中,用表意字的读音加以组合表示他们不理解的外族名字和词汇,这些表示外族语言的表意字自然而然地也演化成音符。音符从表意字转化而成,脱离原意只表示语音,而且只表示辅音,25个代表单辅音,75个代表双辅音,72个代表三辅音。如一个猫头鹰的图形表示“m”,一个蜜蜂的图形表示“b-t”,一个树枝的图形表示“k-h-t”(与树木一词的辅音字母相同),但是都附带不定的元音,实际上是代表音节。古代埃及人可以用这些音符记录一些词语的发音。有一些符号发展成为代符,代表特定意义,不发音,如一竖表示这个字表示原来意义,不表示引申意义,三竖代表多数。还有一些符号发展成为类符只表示字的意义范围,表示类别,不发音,如太阳图形表示“太阳”一类的意义,包括“太阳神”“一天”“时间”等,不独立表示意义,必须跟音符结合,一般放在字的后面。这种类符约92个。一符多义,一个树枝的图形,既可以指树木,也可以表示其他意义,如“以后”“强壮”等。图形优美,可以-下,下-竖写,也可以-右,右-横写,也可两边向中央书写。埃及人使用的几乎每个图形符号都有两种用法:1表示语意,2是表示语音。如一个树枝的图形,既可以指树木,也可以代表发音k-h-t为了书写方便,图形性慢慢消失,离事物形貌越来越远,成为只保留形貌印记的记形文字。但是象形文字还是继续使用,只是使用场合不同。

这样,古埃及文字除了单部表意字,还出现合成字。文字数量有时有1000多个,后来减少到604幅图形,后来又增加到734个,晚期达到几千个。埃及古文字中的合成字多数由几个部分组成,成分有意符、类符、代符、音符等。无论意符、类符、代符还是音符都源于象形文字。组成有几种形式:或是意符符(指事),或是意符意符(会意),或是音符音符(假借),或是音符类符(意音)。一个字内的类符可以不止一个,音符也可能不止一个,可以用一系列表示辅音的符号表示一个词的读音。有些音符仍然兼有表意功能。有些符号同时充当意符、音符、类符。

古埃及音符的出现是人类用符号标示字词读音的又一个尝试。古埃及利用这种音符解决意音合成字的读音。这种意音合成字往往借数个音符的读音加上类符来表示一个新概念,音符记录字的发音,类符表示意义类别。音符跟随类符作为一个整体,组成字词,成套出现在文章中,也属于字词内标音。由于表意字、意符意符(会意)或是意符符(指事)组成的合成字是少数(这些字大多是常见的从小就知道名称的字,例如日、月等),意音合成字占多数,古埃及人可以比较方便地使所记录的有声语言得以还原。

古埃及文字在使用过程中字形有所简化。公元前27世纪,古王国时期,产生僧侣文。僧侣文由象形文字字形简化而来,象形特点逐渐消失,成为记形文字。适合日常在纸草上书写,最初上-下书写,后来右-左书写。象形文字也继续沿用,用于王室、宗教、葬仪,被称为碑铭文。僧侣文用于书信、商业文书、文学写稿。

公元前7世纪,亚历山大帝国统治时期,产生字形进一步简化的新的日常书写的简写字形—土俗文,-右书写。碑铭文、僧侣文继续沿用。

公元3世纪,埃及象形文字逐步被柯普特字母取代。

公元4世纪,罗马统治时期,埃及象(记)形文字退出历史舞台。

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侵入埃及地区,阿拉伯文字成为埃及通用文字。

 

印度达罗毗涂人发明的印度象形文字除了单部字,后来还出现多部字。单部字能够单独表示语音音节和语意。多部字是由意符和意符组成的会意字或由脱离意义的音节符和类符组成的意音字。类符可以放在字首成为头符,也可以放在尾部,成为尾符。音节符、类符都源于象形符号。音节符标示读音,类符表示类别范围。后来,几经变迁,公元前18世纪印度象形文字湮灭。

 

公元前15世纪,希腊克里特岛人使用了线体文字a。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2世纪,克里特岛人使用了线体文字b,这种文字除了意符外,有表示辅音加元音的音节符号。

 

古代中国在使用文字过程中后来也使用假借法,以音同或音近的字记录一些其他方法难以记录的意思,这样就产生最初的表音字。用表音字单独表示同音事物会发生混淆,一般都加表示意义类别范围的字,组成新字-意音字。表音字成为意音字的组成部分,成为音符,表示意义类别范围的字成为意符从甲骨文到篆文,汉字有明显的图形性,既表意又表音。

古汉字有单部字和多部字。单部字单独表示语意和语音。使用会意法、意音法产生的字属于多部字,使用指事法产生的部分字属于单部字,部分字属于多部字。故多部字的组成有以下几种形式或是意符代符组成指事字(代符是代表特定意义的符号),或是意符意符组成会意字,或是表示意义类别范围的意符(类符)音符组成意音字。会意字的意符及意音字的意符(类符)、音符可以不止一个,位置也可以在前、在后、在上、在下、在里、在外。

单部字、多部字都是一字一音节。音节以元音为中心。古代汉字绝大多数单部字、多部字可以单独成词。

墨西哥玛雅象形文字,大部分是图画符号,表示人物、动物、物品等,单独表示语音、语意,后来也出现语音符号,也分为单部字和多部字。多部字的成分有意符、音符、类符。意符、音符、类符均来源于图形符号。意符表意不太明确,需要强记。音符表音只是近似的,不规则,属于音节符,有的表示元音音节,有的表示元音辅音音节,有的表示辅音元音音节,有的表示辅音元音辅音音节。类符数量不多,有的表示类别,有的只有定型和区别功能,相当于代符。多部字组成有几种形式:或是意符意符,或是音符音符,或是意符音符,或是意符音符符,或是符内包音符意符,或是符内包音符再外加音符等。意符、音节符、类符可以互兼。这样的字也是词。公元16世纪西班牙人入侵,屠杀当地人民,当地文献被毁,文字湮灭。

为音而音的主要文字

在古代中东,地中海东岸的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国际贸易非常发达,该地的闪米特商人极需要文字交际与记录,却尚未有自己文字。虽然东北两河流域使用着楔体文字,西南的埃及使用着象(记)形文字,但是那些文字的复杂结构使这些非常需要速记的商人望而却步。他们受到苏美尔楔体文字、埃及象形文字的耳濡目染,受到启发,发现读出意音字中的音符就可以知道其语意,不再顾及音符本身的意义而只利用其发音,开始利用并且创造音符记录拼写语音。他们“没有时间学习这种烦难的文字,只好模仿外来文字中的音符或者加以简化,书写本地语言,记录商品名称、数量、价格。”(见周有光《世界文字发展史》180页)他们最初在语言中直接感受到的是音节,就用音符表示音节。这里的閃米特语言中,词根主要依靠辅音,辅音稳定,作用突出。故他们表示音节的音符实际上是辅音音符。这种音符已经不再是文字的组成部分,成为独立使用的表(记)音字开创单独利用其记录语音的新纪元。这种文字可以拼写出以前出现的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的任何文字的音,可以拼写出他们自己的语意,被称为字母。他们利用 27个图形符号作为自己的文字,按一定顺序加以排列,成为闪米特字母表,以闪米特语名称命名。为便于记忆,他们选择与该字母的发音相同的事物名称作为字母名称,表示该字母发其首字母的音。如字母“b”读如“beth”与beth”(“房屋”)的名称相同最初写出来形似原始社会的两室房屋,就选择“beth”(“房屋”)为字母“b”的名称,表示字母“b”发“beth”(“房屋”)的首字母的音。“k最初写出来状如手,“kaph”(“手”)的首字母的发音与字母“k”的发音相同,“kaph”就作为字母“k”的名称,表示字母“k”发“kaph”(“手”)的首字母的音。

公元前19世纪,在埃及的闪米特人把古埃及发音不同的辅音a”画成一头公牛的头,成为表示‘牛’的图形文字,闪米特语读音是“aleph”。

公元前18世纪,闪米特人简化牛头图形a”,去掉眼睛、嘴巴。

公元前17世纪,黎巴嫩地区的北方闪米特人为易于学习,把字母由繁琐的图形简化演化出新闪米特文字。字母数量逐渐减少到22个。文字不再象形、记形,而专门记音。

闪米特人记音文字的出现标志着文字从记形到记音的伟大转变。

这种记音文字被许多民族使用,传播到世界广大地区,演化出各国家各民族各地区很多种记音文字。

公元前16世纪,巴勒斯坦的迦南人用22个闪米特字母拼写其语言,演化出迦南字母。

公元前15世纪,叙利亚的腓尼基人用22个迦南字母拼写其语言,演化出腓尼基字母。

公元前13世纪,“a”成了迦南字母表的第一个字母。对于古代人来说,牛意味着财富,吃,穿,耕作都少不了它,故“a”被放在首位。

公元前12世纪,叙利亚的阿拉马人用22个闪米特字母拼写其语言,演化出阿拉马字母。

公元前11世纪,腓尼基人进一步简化为抽象图案,彻底脱离了事物形貌。a”的牛头去掉,只留下牛头的头皮和牛角,只需3笔。

同世纪,腓尼基字母传到希腊,希腊人利用腓尼基文字加上自己的创造,演化出希腊字母。他们创造了元音制度,既有表示辅音的字母,又有表示元音的字母。后来希腊人将字母“a倒过来写读如“aleph”,aleph”(“牛头”)的首字母的发音与字母“a”的发音相同,“aleph”就作为字母“a”的名称,表示字母“a”发“aleph”(“ 牛头”)的首字母的音。

公元前10世纪,希伯来人使用迦南字母拼写其语言,演化出早期希伯来字母。犹太教(产生于公元前20世纪)《旧约》用早期希伯来字母书写。

公元前9世纪,腓尼基人把a”的一横放到中间,更像牛头。

公元前8世纪,闪米特文字和希腊文字传到意大利半岛,埃特鲁斯坎人采用22个闪米特字母、4个希腊字母拼写其语言,演化出埃特鲁斯坎字母。

公元前7世纪,拉丁人即罗马人从埃特鲁斯坎文字中取21个,从希腊文字中选取2个为自己的文字,再后来又从原来文字中分化出3个作为自己的文字,演化出26个拉丁字母即罗马字母拼写其语言。随着罗马国家(公元前6世纪建立共和国、公元前1世纪成立帝国)的建立和扩张,拉丁字母逐步影响到欧洲、中东。

同世纪,也门地区以撒巴人为代表的民族用闪米特字母拼写其语言,产生撒巴字母。

同世纪,产生于公元前20世纪的印度吠陀教(其经典《吠陀经》曾经用一种雅利安方言书写),演变为婆罗门教。信奉婆罗门教的雅利安商人与两河流域闪米特人的一支接触,将闪米特人的22阿拉马字母传往印度,演化出印度字母。他们认为印度字母是婆罗门--大梵天brahma创造的,故称为婆罗米字母即古梵文字母(brāhmī意思是“自大梵天的”)。婆罗门教的经典用古梵文字母书写,字母随着婆罗门教的传播而不断传播,在印度演化出许多文字。婆罗米字母及其演化的各种印度字母都被称为梵文字母。

公元前6世纪, 阿拉马文字传入波斯,演化出41个波斯楔体字。

同世纪,巴勒斯坦希伯来人改用阿拉马22个字母,演化出近代希伯来方形字母,后来发展为现代希伯来字母。阿拉马语是当时以色列的白话,《福音书》原始记录用阿拉马字母书写。

同世纪,印度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使用佛教圣地摩羯陀俗语传教,书写俗语的文字成为神圣文字-巴利文(源于婆罗米文字),佛教经典后来用摩羯陀俗语的巴利文书写。

同世纪,印度大雄创立耆那教,耆那教最古的经典《普伐》现已失传。保留至今最古的经典是白衣派的《安伽》,天衣派的《四吠陀》,使用多种印度文字书写,包括巴利文

公元前5世纪,在波斯统治时期,阿拉马字母传到印度西北部演化出佉卢字母,与婆罗米字母并存。

同世纪,印度婆罗米字母随着婆罗门教向南传到德干高原的达罗毗荼人--羯陵伽人、安得拉人等。印度东南部羯陵伽人从婆罗米字母分化出早期羯陵伽字母,印度南部安得拉人从婆罗米字母分化出早期安得拉字母。南方由于用铁笔针在棕榈叶上书写,直线容易划破,笔画圆化,演化的文字具有曲线圆化特点,如泰米尔字母、坎纳达字母、格兰他字母等。耆那教以格兰他字母为经典文字。格兰他字母是南亚和东南亚许多字母的祖先。

公元前4世纪,婆罗米字母经过的整理,数量定为40个。

公元前3世纪,阿拉马字母被波斯安息人使用,演化出巴拉味字母。

同世纪,印度阿育王时期,耆那教、佛教使用的巴利文盖过梵文。婆罗米字母演化出早期摩立亚字母。

同世纪,印度《吠陀经》所用的一种雅利安方言书写成的文字,经过洗炼成为梵文雅言。婆罗门教书写梵文雅言。

公元前2世纪,印度摩立亚字母演化出巽加字母,后来演化出北方各种字母。北方演化的文字具有直线方化特点,如孟加拉字母(孟加拉国独立后以孟加拉字母为通用文字)、奥利亚字母、古墨气字母等。

公元前2世纪,阿拉马文字被阿拉伯半岛的那把泰人沿用书写阿拉伯语,演化出那巴泰字母。

公元前1世纪,斯里兰卡僧伽罗人受书写佛经的巴利字母影响演化出僧伽罗字母,公元8世纪以后,受格兰他字母影响而圆化。移居马尔代夫的僧伽罗人早期信奉佛教,由僧伽罗字母演化出代夫字母,12世纪改信奉伊斯兰教,使用阿拉伯字母。

同世纪,印度婆罗门教演变为印度教,印度教后来以梵文字母为经典文字。

公元1世纪,基督教在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诞生,《福音书》的原始记录用阿拉马字母演化的希伯来字母书写。《圣经》的《旧约》是犹太教经典,《新约》是基督教经典。随着基督教的传播,阿拉马字母不断传播。

同世纪,叙利亚人从阿拉马字母演化出叙利亚字母。

公元2世纪,阿拉马字母被波斯粟特人使用,演化为粟特字母。

同世纪,阿拉伯半岛的那巴泰字母演变为新的西奈字母。

公元3世纪,两河流域的摩尼创立摩尼教,根据阿拉马字母创造摩尼字母。摩尼字母、摩尼教后来传播到西亚、北非、南欧、西欧。

同世纪,基督教《圣经》从希伯来文译成希腊文。

同世纪,印欧语系的亚美尼亚人在巴拉味字母基础上演化出亚美尼亚字母。

同世纪,埃塞俄比亚人开始用撒巴字母书写,演化出埃塞俄比亚字母。

公元4世纪,印度婆罗米字母发展出笈多字字母,笈多字母一个分支是悉达字母,悉达字母后来演变为天城体字母(他们认为是天上的神灵所用的文字,所以称"天城体")。这是印度重要的字母,是书写梵文的字母。印度教徒用天城体书写印度斯坦语,书写出来的文字叫做印地文。梵文统治整个印度,后来耆那教、佛教也用梵文书写。天城体字母书写不同语言时演变出各种不同字体。

同世纪,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圣经》译成拉丁文。拉丁字母从罗马扩展到意大利半岛,后来扩展、传播到整个欧洲。

公元5世纪,高加索语的格鲁吉亚乔治亚人根据阿拉马字母演化出乔治亚字母。

同世纪,西奈字母被阿拉伯人袭用,演化出阿拉伯字母。

同世纪,巴拉味字母、粟特字母传入突厥,演化为突厥字母。

同世纪,印地字母传入柬埔寨,演化出高棉字母。

公元7世纪,印度悉达字母演化的天城体成熟,后来演化出多种文字。天城体字母也称为梵文字母。婆罗米字母及其演化的各种印度文字随着婆罗门教、耆那教、佛教、印度教的传播而传播到印度以外的很多地区(向南传入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向东传入中南半岛、印尼群岛、菲律宾群岛、向北传入尼泊尔、中国西藏、新疆等)。

同世纪,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地区诞生,伊斯兰教《古兰经》用阿拉伯字母书写。阿拉伯帝国扩张,阿拉伯字母随着伊斯兰教在印度、两河流域、埃及、北非地区、西班牙传播,影响到亚洲西部,中部、东南部、非洲撒哈拉以南大部分地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以后,阿拉伯字母影响到巴尔干、俄罗斯南部等地区。阿拉伯字母除了书写阿拉伯语,还书写波斯语、印度斯坦语、突厥语(土耳其语、维吾尔语)、希伯来语、普实图语、斯拉夫语、西班牙语、马来语、各种非洲语。

同世纪,笈多字母传入中国西藏地区产生藏文字母。

公元8世纪,印地字母传入越南南部,演化出占城字母。

同世纪,印地字母传入印度尼西亚,演化出爪哇字母。

同世纪,德意志人用拉丁文字拼写其语言,演化出德文字母。

同世纪,信奉萨满教的回纥人根据粟特字母演化出回纥字母,回纥人后来先后信奉佛教、摩尼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留有各种宗教的回纥文经典。

公元9世纪,阿拉伯字母传入新疆,演化出维吾尔字母。

同世纪,印尼占领菲律宾,带去印地字母。

同世纪,法兰西人用拉丁字母拼写其语言,演化出法文字母。

同世纪,为了在斯拉夫民族居住区传播希腊东正教的需要,希腊人西里尔采用希腊字母并加以增补,演化出43个斯拉夫字母。信奉东正教的东欧、南欧的保加利亚、塞尔维亚、马其顿、乌克兰、俄罗斯、白俄罗斯相继利用斯拉夫字母演化出自己的文字。信奉天主教的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利用拉丁字母演化出自己文字。

公元10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波斯入侵印度,波斯阿拉伯文字传入印度,伊斯兰教徒用阿拉伯字母书写印度斯坦语,形成乌尔都文,印度、巴基斯坦分治后,乌尔都文成为巴基斯坦通用文字。

同世纪,斯拉夫字母传入保加利亚、俄罗斯,演化出保加利亚字母、俄罗斯字母。

同世纪,西班牙人用拉丁字母拼写其语言,演化出西班牙字母。

同世纪,意大利人用26个拉丁字母拼写其语言,形成意大利字母。

同世纪,印地字母传入老挝,演化出老挝字母。

公元11世纪,印地字母传入缅甸,演化出缅甸字母。

同世纪,印地字母传入泰国,演化出泰文字母,印地字母传入马来亚,被借用,演化出马来亚字母。

公元12世纪,葡萄牙人用拉丁文字拼写其语言,演化出葡萄牙字母。

同世纪,荷兰使用拉丁字母文字,演化出荷兰字母。

同世纪,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印尼、马来亚放弃印地字母,改用阿拉伯字母。

同世纪,回纥字母传入蒙古地区,演化出回纥式蒙古字母。

公元13世纪,波兰、匈牙利、丹麦、挪威、瑞典、冰岛使用拉丁文字。

同世纪,土耳其信奉伊斯兰教,使用阿拉伯字母。

同世纪,阿尔泰语系的蒙古人八思巴根据藏文字母创制蒙古文字八思巴文。

公元14世纪,蒙古重新采用回纥字母创造新蒙古文字加利加文。

公元15世纪,英国改用拉丁文字书写英语,演化出英文字母。

同世纪,捷克使用拉丁字母。

公元15世纪以后,欧洲开辟了环球航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等国侵占非洲,各自建立殖民地,他们的文字被带到非洲,非洲很多国家和地区使用拉丁文字拼写其本地语言。荷兰占领印尼,印尼放弃阿拉伯字母,改用拉丁字母。随着基督教的传播,拉丁字母进一步传播到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

同世纪,在印度教和的交流中,印度西北部旁遮普地区创立锡克教。锡克教以婆罗米字母演化而成的古墨气字母为经典文字。

公元16世纪,芬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使用拉丁文字。

同世纪,马扎尔人根据突厥字母演化出匈牙利字母。

同世纪,西班牙占领菲律宾,该地开始使用拉丁字母拼写其本地语言。

同世纪,蒙古文字传入操通古斯语(阿尔泰语的一支)的满族居住区产生满文字母。经过2个世纪,产生新满文。

同世纪,美洲北部被英国、法国侵占,英文字母被带到美国,英文字母和法文字母被带到加拿大,美洲中南部地区被西班牙、葡萄牙侵占,葡萄牙字母被带到巴西,西班牙字母被带到巴西以外的中南美洲其他许多国家。马来亚16世纪被葡萄牙占领,17世纪被荷兰占领,19世纪被英国占领,也逐步废弃阿拉伯字母,改用拉丁字母。

公元18世纪以后,英国侵占大洋洲,英文字母被带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本地民族也用拉丁字母拼写其语言。

公元19世纪,罗马尼亚废弃斯拉夫字母,改用拉丁字母。

公元20世纪,土耳其弃阿拉伯字母,改用拉丁字母,阿尔巴尼亚、越南开始使用拉丁字母。

世界上的事物和事情是无限的,但是以事物和事情为语意的语词的语音是非常有限的。语音表现为一个个音节,语音的音节是有限的。音节的成分是音素,语音的音素更加有限。文字直接记录语音必然导致文字数量的有限,文字表示音素更加导致文字数量的有限,符合文字节约化原则。文字数量的有限导致字形混同不易发生(例如26个拉丁文字字形互相不同,字音互相不同),符合文字区别化原则。组成字词的音节越多,越不容易产生同音现象,故用音素文字书写多音节语词也就不容易互相混同,这也符合文字区别化原则。

音素文字把节约化、区别化做到极致。了解音素文字以后的民族大多很快接受并且演化出自己的音素文字,很少再恢复使用象形、会意等方法造字,也不再使用音节文字,就是因为音素文字的产生使人类找到迄今最符合节约化和区别化原则的书面记录语音的工具,它非常精干--结构非常简单,数量非常精简,又非常灵活能够适应记录各种语音的需要,同时又非常易学、易记、易读、易写。产生以后就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世界传播,不是偶然的。

 




阅读: 次
录入:

语网特别申明:各专栏专辑作者文责自负,对自己的作品享有完整wepoker官网登录入口的版权,在语网的发布不影响其再wepoker官网登录入口的版权,即作者还可另行投稿或出版。任何人均可在本站发布或转载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wepoker官网登录入口的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来函联系。

【 】 【 】 【 】
上一篇:雨天说“雨”字

下一篇:汉字书同文与汉字易读化(二)
相关文章        
  •   (2017-12-25)
  •   (2013-11-24)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限500字,建议200字以内):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站内查询



 
最新文章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