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语言中的音高是自然存在的。但是 这些 音高 不 一定 构成 声调 和 声调 语言。如果词 的 音高(pitch) 能够 改变 词 的 意义(meaning),那么这种 语言 就 是 “声调 语言(tone language)”,全世界 大约有 60%~70 % 的语言是声调语言(toira yip 2005[2002]:1)。声调首先是依附在音节上,音节是声调依附的最小单位。在汉语中音节往往对应语素,也就是说一个音节往往表达一个语素。这种用音节表达的语素往往又有不少可以单独充当词。声调对语素特别是单语素的词有独立的区别意义的作用。
本文要讨论的不是这种声调,而是在多音节的往往也是多语素的词中,声调不按照单音节语言单位通常的声调表现出来,也不是根据语音条件有规律地发生声调变化,而是几乎没有条件地固定地选择一个声调模式表现出来。下面从几个现象说起。
1.1昌黎方言声调系统中的“阳平乙” 和“阳去” 声调
我们先看 《昌黎 方言志》对河北昌黎方言声调系统的描写(河北省昌黎县县志编纂委员会,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60:37-38)。
昌黎城关方言声调包括轻声有7 个:
(1)阴平32 :天,荒,鲜,青,桑,烟,吃,八,喝
(2)阳平甲13 : 甜,黄,咸,晴,村,白,直
(3)阳平乙11: 甜(~·的),黄(~·瓜),咸(~·的),晴(~·的),村(~·子),白(~·菜),舌(~·头),石(~·头)(引用说明:所有例子都在括号 中 的词语的后一个音节前面用“·” 说明了后一个音节是轻声)
(4)上声213 : 古,好,老,浅,脸,国,福,织,掐
(5)阴去55 :贵,倒,做,注,快,就,线,试,富;柜,道,坐,柱,饭,庙,麦,绿,啥(~东西)
(6)阳去24: 道(~·上),坐(~·下),柱(~·子),啥(这是~ ·啊),天(~·道),桑(~·树),八(~·个),白(~·露),黄(~·病),烦(~·气)(引用说明:这些例子中的括号里面的词语都在后一个音节前面用“·” 说明了后一个音节是轻声);柜,饭,庙(大~)被(引用说明:这些例子或者没有括号说明或者有括号说明出现在双音节词语的末尾而不是开头)
(7)轻声:璃(玻~),萄(葡~),裳(衣~),的,着,呢,吗
阴平的调值是32,在重读音节前头读33,在轻声音节前经常读32 ,有时也读24,合并到阳去。
阳平甲的调值是13,在双音节组合的重读音节前头读33,在轻读音节前经常读11(叫做阳平乙),有时也读24, 就是 合并到阳去 了。由于阴平和阳平在重读音节前调值相同,所以“青天= 晴天”,“掏走= 逃走”。
阳平乙的调值是11,只在轻声前头出现。它的开头稍微高,过程稍微长。
上声的调值是213,在阴平、阳平甲、阳平乙、上声和去声前头读24,在阴去和轻声前头读21。
阴去的调值是55,末尾稍微下降,在阴平、轻声前头不变,在阳平甲、阳平乙、上声、阴去、阳去前头读43。一部份又读24(叫做阳去),主要出现在轻声音节前头。
阳去的调值是24,多数出现在轻声音节前头,少数可以单独说和出现在词语的后头。阳去都有其他读音,大部份又读阴去,小部份又读阴平,少数又读阳平。可以单独说和出现在词语的后头的阳去 声调,它 的 又 读 声调都是阴去。
轻声调值不稳定(《昌黎 方言志》没有写调值)。在三音节组中第二音节经常读一种高的轻声,特别是当第三音节是阴平(音节声调32) 的时候,例如“连阴天,星期一,老半天,露水珠儿”。
“昌黎城关阴平、阳平甲、阳平乙(引用说明:跟阳平甲合并举例)、阳去(引用说明:对照下面应该是“阴去”) 四类的字(引用说明:语素)都有跨调类现象”。例如(“→” 和它前面的调值是我加的):
阴平32——阳去24:
天(32)·天——天(32→24)·道
公(32) ·的——公(32→24)·鸡
乡(32)·村——乡(32→24)·下
阳平甲13:阳平乙11——阳去24:
甜(13):甜(13→11)·的——甜(13→24)·味儿
黄(13):黄(13→11)·瓜——黄(13→24)·病
朝(13):朝(13→11)·廷——朝(13→24)·代
阴去55——阳去24:
道(55)——道(55→24)·上(“倒” 只读阴去,倒55——倒13→24·上)
抱(55)——抱(55→24)·上(“报” 只读阴去,报55——报13→24·上)
大(55)·麦——大(55→24)·麦
柜(55)——柜(24)
县(昌黎~)(55)——县(昌黎~)(24)
《昌黎 方言志》认为“阳平 甲 不 在 轻声 前出现,阳平乙只在轻声前出现,两个 声调 并不对立”。从 这里 看,如果 把 阳平 甲(13) 和 阳平 乙(11) 合并 成 一个 音位 似乎 没有 问题。但是 有 困难,因为 阳平 甲(13)在轻声 前 可以 读 阳平 乙(11),也 可以 读 阳去 (24)。
奇怪的是:“阳平甲” 和“阳平乙” 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它跟“阳去” 又是什么关系?“阳平乙” 为什么不能在单音节语言单位中出现呢?为什么那么多声调跨调到“阳去” 呢?为什么“阳去” 可以独立存在,然而“阳去”似乎必须同时有“阴去” 的自由变体伴随呢?
从上面描写可以看到,多数情况下,11 和24 调值是轻声音节前的模式化变调。但是语音环境似乎不是绝对条件,因为轻声音节前也可以不发生这种变化,要根据词的不同来确定。有时同一个词也有两种情况,例如“柜,县” 分别属于古代[群,匣] 声母,历史地位本来就是阳去,现在在可以读阴去(55) 的同时,也可以在词末尾不是轻声的双音节词的开头位置读24,所以我们认为这时的24 调值不属于变调,应该是阳去的残留,成为55 调值的自由变体。
1.2 苏州方言的“零调”
再简单介绍一下江苏苏州方言中的“零调”。苏州方言“暑假,垃圾,咆哮,譬如,痞子,擅长,丫头,宴会,焰火,媚眼,荔枝,驴子” 等大量词语开头的音节词调模式化了,都被记录成“0”(汪平1996:44)。这种词中声调高低模式化现象被类比成北京话的轻声,词开头的声调变化被叫做“零调”(汪平1996:63),可以记录成“0”,是单字调不明确的声调,只好这样“如实记录”(汪平1996:65)。
奇怪的是苏州话这个“轻声”出现在词的开头。然而北京话的“轻声” 除了跨层次词化的“的话”(江蓝生2004),几乎都是出现在词的末尾和中间。这里的单字调到底是轻声还是读成了固定的声调,值得进一步分析。但是,不管怎样,都说明了词的开头音节的声调被模式化了,或者有模式化的趋势。
1.3 问题
前面现象中的问题概括起来是:昌黎方言声调系统中的“阳平乙” 和“阳去” 声调是不是跟阴平、阴去等音节声调性质一样的声调呢?它跟苏州方言的“零调” 是不是一样性质的呢?是否可以用一般作为语流音变的“连读变调” 的理论解释呢?这就促使我们从单纯的语音条件考察声调变化的模式中走出来,寻找新的理论进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