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刚刚通过《加强西安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作实施意见》。根据这份文件,到2015年,西安市的公务员、民警、出租车司机乃至银行、邮政、医院等各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就要都会用英语对话。根据报道,此举目的是“让公务员和窗口服务行业人员涉外服务能力得以提升”。(《西安晚报》2月14日)
相信大部分人看完新闻之后都会莞尔一笑,而后无语凝噎。如果不是年纪太大,大家多少都会有一些关于学英语的苦闷记忆:我们用中文字来标识英文读音,我们在考试之前背单词、课文;我们“勇敢”地通过了英语四级、六级,然后面对外国友人“哑口无言”……我们至少花了最青春的6年时间去学英语,然后在工作之后将之轻松地“还”给了老师。
不可否认,作为全球最通行的语言,学会了英语,等于掌握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钥匙,在各方面和“国际接轨”,对于自身的视野有无比的帮助。我们的教育部门把英语列入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并将之和各种升学、考核捆绑,可谓是“用心良苦”,担心我们被国际社会抛弃、跟不上时代潮流。但,如果对学习英语没兴趣呢?把一种可能的需求通过行政手段变成全体的需求,是典型的好心办坏事、出力不讨好。
作为十三朝古都,西安的魅力是什么?自然是中国文明之美,这也是西安城最重要的文化资产,这种美吸引了国际友人情不自禁地前来西安探寻。西安通过《实施意见》要求公务员和窗口服务人员会说英文,最终定然是为这些外国友人服务的。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游客中,既有对中国文化毫无所知、抱着好奇的心态的普通游客,也有本身已经会说中文、对中国文明抱有浓郁兴趣的研究学者。西安大张旗鼓学英语,真的有必要吗?
表面看来,会说英语可以增加西安的国际化魅力,让公务员和窗口服务人员在交流的过程中展现西安的自信,但这种国际化只是“英语式国际化”。且不说去西安的也可能会有丝毫不懂英语的外国人,有关部门真的认为,有限的几个英语句子就能让那些或自愿、或被逼学英语的人与外国人顺畅地交流?再者,按照社会的分工,只需要在关键的岗位上选用双语人才即可,何必逼迫大家都去学呢?
语言学的规律表明,除了母语,其他任何语言的培育首先都要建立在兴趣基础上。让所有的公务员和窗口服务人员必须会说英语,多少违背了他们的意愿。以公务员来说,如今能当上公务员的应该都是大学本科毕业,离开大学之前已经学了多年的英语,现在既然忘了、不会说了,只能说是个人的问题,让这些因个人问题而无法说英语、天职是为中国人民服务的公务员去学英语,时间成本不说,学英语的钱是自己出还是纳税人出?而对那些窗口服务人员尤其是第三产业服务人员(出租车司机、饭店服务员等)来说,不会说英语是不是就让他们失业?服务好坏的评价标准从来都是服务质量,英语只是交流的一种方式而已,人与人的交流完全有机会通过英语之外的方式来达成。
相比形式主义的学英语,一个城市的自信应该来自于它友好有素质的市民、合理又贴心的城市设施,一个不宰客的城市、一个干净的城市、一个讲文明的城市远比一个会说几句英语的城市更让人向往。对西安这种以古文化取胜的城市来说,搞“英语式国际化”不是自信,反而更像一种自卑。
转载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