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2011年12月25—29日台北)
華文教育“識正寫簡”是必然趨勢(全文)
周勝鴻 (上海漢字研究史料館)
;
提 要
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國大陸簡化了一部分正体漢字,形成了繁簡漢字“書不同文”的局面,給華文教育造成了困惑。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袁曉園女士就提出“識繁寫簡”的主張。人們在經過思考、研究和教育實踐之後,認識到“識正寫簡”是一個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世界上许多文字都有正體與手寫體的分別,有的還區分大寫小寫。漢字也同樣有正體與手寫體(簡體、俗體),也可以“識正寫簡”。我們中小學的識字教育中要有關於行書和草書的教學內容,便於“識正寫簡”。为此,華文教育要建立漢字的正體和手寫體的對應關係,要有一個“手寫體漢字表”。大陸的簡化字大多數是與正體字一一對應的,一般可以把簡化字作它的正體字的手寫體;也有100多個不是一一對應的,要先調整為一一對應,使其簡化字全部與正體字一一對應,才能建立漢字的正體和手寫體的對應關係,才能“識正寫簡”。這樣才不會在“識正寫簡”時發生把“請看下面的例子”语句冩成“請看下麺的例子”语句;把古人姓名“范仲淹”冩成“範仲淹”、 把“蒋幹”冩作“蒋乾”;把今人姓名“余光中”冩成“馀光中”、“程十髮”冩作“程十發”那樣的怪事。
簡化字目前不會退出歷史舞臺,正體字也不可能廢除,那麼,目前就只能是“識正寫簡”。識正寫簡要有大家共同認可的確定“手寫體漢字”的原則,要製訂出一個包容近現代文字改革成果的“手寫體漢字表”,作為“識正寫簡”的“寫簡範本”。
關鍵詞:華文教育,識正寫簡,寫簡範本,手寫體漢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