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民间智慧,倡“和谐”字体
——参加第十三次汉字书同文学術研讨会感言
李克国
所谓“汉字书同文”,就是针对目前汉字在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中使用的字体各异的现状,探讨出一条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最终实现汉字书写的再次统一。当前的要务是解决繁体字和简化字不能一一对应、在电脑自动转换中容易造成用字混乱的情况。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民间开展这项活动已近二十年,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更可贵的是不论是编论文集还是搞学術研讨,都是自掏腰包、自筹经费,不花国家一分钱,许多研究者为此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书同文研讨会采取“学術沙龙”形式,为来自海内外的三四百位研究者提供了学術交流和自我展示的平台,将民间蕴藏的这种关心汉字发展、热爱传统文化的爱国热情和学術探讨精神予以整合、提升和发扬,为促进两岸统一、弘扬民族文化献计献策,其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值得称赞和发扬光大。
这次与会人员当中,有的是书同文学術研究领域的带头人,其中以大学教授、专家为骨幹;有的是在汉字输入法研究方面的专家和汉语、汉字改革的研究者;还有许多关心汉字书同文发展、热爱传统文化的支持者,他们已成为开展书同文活动不可或缺的同盟力量。大家济济一堂,为汉字书同文的发展各抒己见,通过平等的对话,相互沟通、交流、学习,达成共识。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流传至今的文字,也当今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面对汉字的不统一、不和谐现状,多少有识之士奔走呼号,身体力行。他们想的是汉字兴亡,匹夫有责;想的是让更多的人认识书同文的意义,分享书同文的美好愿景,为尽早实现中华汉字“书同文、语同音、词同字”的理想而努力。
文字记录了历史,历史选择了文字。汉字从甲骨文到金、篆、隶、楷,字体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传承。无论繁体字还是简化字,都有其形成的历史,都有它的字理、字义,也都有其优点和不足。传承汉字保留了汉文字的古老元素,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简化汉字顺应了文字趋简的变革心理,适应了新中国文字扫盲的需求,功不可没。在今天电脑进入人们生活之後,笔画的繁简已经不是制约汉字书写交流的主要障碍,而简繁的转换却影响着文字的完整统一。我们只有面对现实,集思广益,通过学術研究,积极建言献策,才能推动书同文的早日到来。这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
在目前情况下,既不能简单地一概以简代繁,也不能简单地一概以繁代简,这些都不利于汉文字的统一和发展。在具体操作上,采用“和谐体”应该说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和谐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政治要和谐,经济要和谐,作为中华文化载体的汉字也要和谐。由香港中国语文学会
这次会议上大家一致同意,此後结集出版的论文集采用“和谐体”印製,在简繁体汉字之间另闢蹊径,尝试着把书同文研究成果付诸实施。相信这一举措一定能得到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欢迎和支持,使书同文研究在“和谐体”的实践中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人前景。
(本文原刊登于香港《语文建设通讯》第96期)
【注】本文和谐体所用繁体字及词例如下:
学術、豐富、萬里、骨幹、之後、幾个、印製、另闢蹊径;计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