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刊印: 上海汉字研究史料馆( 2008年 7 月 27 日 出版)
书同文研究网网址:http://www.yywzw.com email:stw_z@citiz.net
馆 址:上海浦东华夏东路1152弄(沙田公寓)27号202 室 邮编:201200 电话:021---50922601
上海代表处:上海市张江高斯路999号 邮编:201203 电话51086999—8888 传真021—58558280
成都联络处:四川大学(西区)新南村53 幢3—34号(田素华) 邮编:610065 电话:13088020347
******************************************前有“阿城座谈会” 后有“北京座谈会”
第十一次汉字书同文研讨会(2008年丹东论坛)胜利举行
参会专家学者和各界朋友共六十余位
2008年7月,第十一次汉字书同文研讨会(2008年“丹东论坛”)在辽宁省丹东市举行。来自海内外的六十多位专家学者和各界朋友冒着酷暑参加了会议。
“丹东论坛”的安排是:
2008年7月4日,我们先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举行了座谈会,阿城作家协会主席等朋友应邀参加了会议,阿城电视台前来采访。
7月11日,在辽宁省丹东市凤城东汤镇举行了学术研讨会,来自陕西、江苏、上海、四川、黑龙江、辽宁、北京和台湾的20 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发表了九篇学术论文。
7月18日 ,我们又去了北京。
会务组成员拜访了周有光、苏培成先生。一百零三岁高龄的周有光先生身体很好,神态安祥,思路清晰,谈笑风生;当他知道我们是书同文朋友时,他的双眼显现出一种兴奋;当我们请他写几句话时,他笑着说:“老话一句----书同文是21世纪必须实现的目标!”当我们来到苏培成先生家门口的时候,正好与他相遇。对于我们的到来,十分高兴;他对于语文现代化诸多问题侃侃而谈,我们收益良多。当我们告辞时,他又热情地送我们到了车站。
我们还专程去拜访了国家语委的几位朋友。
20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状元食府”举行了“北京汉字书同文座谈会”,有来自陕西、江苏、上海、四川、黑龙江、辽宁、湖北、广西、河北、北京和台湾的18位代表参加了会议,有七位专家介绍或宣读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同时,部分代表拜访了“北京四海书同文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受到了热情的接待。
在此期间,我们先后去了哈尔滨、长春、沈阳和大连等地观光和访友,受到了各地书同文之友的热情接待,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
尽管天气炎热,行程遥远,这些大多数已年高六七十岁的汉字和汉字书同文研究者们,都能坚持到底,全部完成了会议的既定议程,为早日实现书同文作出了自已的贡献!
这次研讨会的会务组成员有:林连通(中国社会科学院)、赵明德(中央民族大学) 陈东源(汉字书同文学术沙龙理事)、陈 泰(“丹东论坛” 东道主)、周胜鸿(上海书山文化传播公司汉字书同文研究工作室)、邓家筠(汉字书同文学术沙龙理事)、田素华(书同文沙龙成都联络处)、马治平(汉字书同文学术沙龙理事)等,他们分别为顺利举行阿城、丹东和北京会议作出了无私的奉献!。
关于举行“海峡两岸汉字书同文学术研讨会”的设想
(征求意见稿)
最近以来,书同文研究出现了良好的势头:
一·台湾大选之后,海峡两岸在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方面,必将出现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这也一定会促进书同文研究。
二·在全国两会上,民革和台盟先后提出了关于实现两岸四地书同文的提案。
三·在两会期间,网上(包括我们的“语言文字网”)讨论汉字书同文、繁简汉字的文章胜过以往任何时候,这说明,民众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关心汉字书同文、繁简汉字的问题。
四·我们在过去的几个月中,做了不少的呼吁和研究工作,我们有七位同仁在最近2008年4月出版的<<语文建设通讯>>(89期)上发表了文章,也在台湾<<国语日报>>上发表了<<书同文---海内外多知已>>,在海内外产生了比较好的影响。
五·我们在“语言文字网”上开辟“汉字书同文大论坛”,并且发布了消息和初选目录。
六·最近,我们接待了民革中央教科文卫委员、中国语言文字大词典总编委主任刘家丰先生一行三人的调研,我们民间书同文研究进一步得到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近日,我们又去北京拜访了“北京四海书同文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刘家丰先生还与重庆某个单位联络要共同合作开展书同文研究,从而可能为开展书同文研究开辟新的局面。
所有这些都证明,民间书同文研究正处于一个从未有过的良好形势。为此,我们提出了关于举行三次“海峡两岸汉字书同文学术研讨会”的设想,提请各位同仁讨论,敬请提出建议和意见,便于我们在得到经费支持后可以开展深层次的研究。
我们的初步设想如下:
一、研讨会的规模和参会对象
先行举行一次中型的、大约有50—60位海内外专家参加的研讨会。拟主要邀请大陆和台湾两地的学者和专家与会,同时也适当邀请香港、澳门及海外的一些专家参加。刘家丰先生表示,大陆地区的专家由他负责邀请,港台及海外地区的专家,除了我们已有联系的外,再请香港中国语文学会会同确定名单,总共大约在20名左右。
二、研讨会的时间和地点
首次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时间可否在2009年5月,便于做好充分筹备和组织工作。
三、首次研讨会的内容和预期目标
首次会议的主要内容和预期目标可定为:
1、 广泛讨论海峡两岸实现书同文的前景、任务、研究内容和研究时间表;
2、 组成一个松散的以两岸学者为主的、包括港澳和海外地区学者的民间书同文研究联络机构,可否取名为“台湾海峡两岸汉字书同文促进会”,可否设立一个按“四三三”比例组成的工作班子(大陆为4名、台湾为3名、港澳及海外各为1名),负责筹备下几次研讨会。
第二、三次研讨会可以分专题和阶段深入研究讨论海峡两岸实现书同文的具体内容,其内容可由“台湾海峡两岸汉字书同文促进会”商定。
四、与会人员组成
以个别邀请和网上发布消息形式相结合,邀请大陆和台湾两地的学者和专家与会,同时也适当邀请香港、澳门及海外的一些专家参加。
要求与会人员事先提交相关论文,经会务组初审合符要求后发出正式邀请书,并以支付论文稿费形式解决他们的部分车旅费和食宿费。(是否可以这样:海内外人员每位人民币1000元,北京人员每位500元。)
我们已有联系的海外专家主要有:1、王天昌(台湾国语推行委员会委员、<<国语日报>>副刊主编)、2、姚荣松(台湾师大教授)、3、董鹏程(台湾世界华语文教育学会秘书长)、4、黄沛荣(台湾师大教授)、5、何景贤(台湾中华文化研习社负责人)、6、王敏东(台湾铭东大学博士)、7、王和(新西兰华文研习社负责人、博士)、8、李牧(加拿大书同文研究专家—台籍工程师)、9、冯隆(瑞典人民大学教师)、10、黄端铭(菲律宾华文教育中心副主席)、11、白乐桑(法国汉语教师协会主席)、12、李公燕(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分校教授)、13、姚德怀(香港中国语文学会主席)、14、胡百华(澳大利亚学者、香港<<语文建设通讯>>主编)、15、蔺荪(香港教育署)、16、田小琳(香港岭南大学教授)、17、张双庆(香港中文大学教授)、18、黄作宏(台湾大理国中教师、民间书同文沙龙创始人之一)、19、陈泰夏(韩国全国汉字教育推进总联合会<<汉字教育>>主编)、20、郑秉学(韩国全国汉字教育推进总联合会顾问)等。
五、会议筹备工作
可否由“北京四海书同文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为主组成一个筹备组,具体做好首次“海峡两岸汉字书同文学术研讨会”筹备工作。
六、研讨会的经费
首次研讨会的经费,拟由民间某几个单位集资解决;初步估计大约需要50000元----70000元左右,包括负担与会人员的部分车旅费、住宿费及会务开支等。
(周胜鸿整理